一、乳房囊性增生。ㄓ址Q乳腺病或小葉增生)
乳腺增生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內分泌激素失調所致。乳腺增生病是一種以乳腺泡導管的上皮細胞和接締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既非炎癥又非腫瘤的一類病的總稱。本病好發于30-50歲的婦女,其癌變率大約為20%左右,被認為是癌前病變。主要表現:
(1)乳房疼痛:一般或兩側乳房脹痛,刺痛或隱痛不適,疼痛嚴重不可觸摸、行走,疼痛以乳房腫快為主,也有的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瘙癢,疼痛隨著情緒與月經周期變化而波動,常于月經前或生氣時,郁悶時加重,月經來潮后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2)乳房腫塊:一側或雙側乳房,單個或多個腫塊,好發于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塊狀,結節狀,顆粒狀或條索狀,以片塊狀多見,腫塊邊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動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有觸痛,腫塊大小不一。乳房腫塊在月經前增大,月經來潮后縮小變軟。
二、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多發生于產后,因乳管阻塞、乳汁淤積,細菌直接侵入所致,或細菌自乳頭或乳暈的皸裂處侵入乳管并沿淋巴引流導管乳腺小葉感染。起病時常有高熱、寒顫等全身中毒癥狀,患側乳房體積增大,局部變硬,皮膚發紅,有壓痛及搏動性疼痛。如果短期內局部變軟,說明已有膿腫形成,患側的腋淋巴結常有腫大。膿腫的臨床表現與其位置的深淺有關,位置淺時,早期有局部紅腫、隆起,而深部膿腫早期時局部表現常不明顯,以局部疼痛和全身性癥狀為主。膿腫可以單個或多個;可以先后或同時形成;有時自行破潰或經乳頭排出,亦可以侵入乳腺后間隙中的疏松組織,形成乳腺后膿腫。
三、漿細胞乳腺炎
漿細胞乳腺炎是乳腺的一種慢性非細菌性炎癥。由于病理特點復雜多變,有多種命名,如“閉塞性乳腺炎”、“炎哺乳期也腺炎”、“慢性乳腺炎”、“乳腺導管擴張癥”、“粉刺樣乳腺炎”等。漿細胞性乳腺炎多發生在中、老年女性,高峰年齡為50~60歲,大多數病人有乳頭內陷畸形。
漿細胞乳腺炎一種良性病,其發生原因還不清楚,它是由于乳腺導致上皮不規則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乳頭和乳暈下乳腺導管人有大量含脂質的分泌物積聚,導致乳管擴張,繼之乳管內積聚物分解,因分解的化學性產物不斷刺激乳管周圍的組織,引起炎癥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
漿細胞性乳腺炎發病突然,發展快。病人感乳房局部疼痛不適,并可觸及腫塊。腫塊位于乳暈下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腫塊質硬、韌。表面呈結節樣,界欠清,與胸壁無粘連。有的乳房皮膚有水腫,桔皮樣,一般無發熱等全身癥狀。乳頭常有水腫,桔皮樣,一般無發熱等全身癥狀。乳頭常有粉渣樣物泌出,有臭味。少數病人伴乳頭溢液,為血性或水樣,還可伴患側腋下淋巴結腫大。晚期腫塊發生軟化,形成膿腫。膿腫破潰后流出混 有粉渣樣膿汁,并造成乳暈部瘺管,以致創口反復發作、漸成瘢痕,使乳頭便內陷成凹。
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的病人表現為長期乳頭溢液,或僅乳頭內陷,或局部腫塊持續不消長達數年。
膏藥外敷治療乳房疾病有其獨特的治療效果,中醫外治即透皮治療系統,療效最為顯著。乳腺增生病是一種以乳腺泡導管的上皮細胞和接締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乳腺增生多因思慮惱怒,肝氣郁結,失于疏泄,乳絡阻滯,血行不暢所致,是女性因為內分泌功能紊亂所引發的主要疾病。乳房疾病是由于細菌感染或某些原因致使皮膚毛孔閉塞,汗液與毒素不能有效排出,積聚體內,同時又不能吸收養分,所以引起皮下經絡以及皮下組織發生病變,導致皮下血液循環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淤積形成腺體增生或化膿感染。所以治療皮膚及皮下經絡組織是重中之重。西醫療法大多都是針對局部病灶進行全身治療,沒有針對局部病灶進行重點治療,所以很難達到快速治愈的療效。中醫外科的治療是通過膏藥外敷,迅速提高皮膚的水合作用,在局部形成難以蒸發擴散的密封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由5%增至50%而且外用貼膏載藥量大,可在局部形成集中用藥的優勢,對患者乳房直接用藥,所以對局部而言,可以直達病灶,使藥物大量的有效成份聚結在病變組織中,并分離皮下粘連組織,打開閉塞的汗腺毛孔,刺激氣血加速,疏通經絡,打通血脈,快速使體內的炎癥消失,發硬的結蒂組織變軟,達到“活血散結、行氣解瘀、破積消痞、疏通經絡、消融通導”的效果。
膏藥是在祖傳秘方“提子膏‘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醫療知識反復實踐驗證修改而成,它是利用藥物,施于病者體表或患部,借體表對藥物的吸收和經絡的通路,發揮藥物活血化淤,生肌止痛,通經走洛,祛風散寒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病痛目的的一種療法。中醫外科膏藥治療急性乳房炎,其主要作用是拔膿排膿,清除異物,化腐生肌,消炎鎮痛。急性乳腺炎是由于細菌侵入乳房而發生的炎癥反應,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嚴重時細菌及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可引起毒血癥或敗血癥,感染是細菌在體內大量繁殖的結果,膿是機體組織炎癥過程中形成的濃稠或稀薄的滲出物,其中包含變性、壞死的白細胞、細菌、壞死組織碎片和滲出的組織液。中醫外科膏藥外敷,可拔膿排膿清除異物,迅速將體內壞死組織拔除匯出,清除壞死組織。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能促進細胞組織生長,使新生組織由里向外長平創口而治愈。